三十多位欧洲领导人共同磋商以“志愿联盟”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,这一举措被解读为北约出兵乌克兰。此后,俄罗斯加大了对乌克兰基辅的空袭力度,甚至袭击了政府大楼。俄乌局势持续恶化,乌克兰对外界支持的需求更加紧迫,但欧洲内部却为此争吵不休,分歧日益加剧。欧洲在分裂的道路上正越走越远吗?
9月7日凌晨,俄罗斯此次共向乌克兰发射805架无人机及诱饵弹,还发射了13枚不同类型的导弹,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遭遇的最大规模空中打击。乌克兰37个地点遭到9次导弹打击和56次无人机袭击,其中包括乌克兰内阁大楼。这是乌克兰中央政府区目标首次遭到打击,意味着俄罗斯空中打击行动的升级。
近四年的俄乌鏖战,硝烟未散。乌克兰正面临“四无”困境:缺钱、缺人、缺炮弹、缺军火,兵力枯竭与防空系统崩溃使战场局势岌岌可危。
欧洲作为乌克兰最坚定的外援,其态度对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,但其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。
整体上西方基本站队乌克兰,但在俄乌冲突中如何与俄打交道、采取何种具体立场,各国存在诸多分歧。它们多以自身国家利益为先,不愿付出超出获益的成本,去承担自认为不应承担的责任。
为协调欧洲支援乌克兰的立场,英法主导的“志愿联盟”会议9月4日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宫举行。
马克龙在会后表示,“26国已承诺,在未来俄乌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向乌克兰部署地面、海上或空中部队。作为保障部队,为乌克兰领土和乌克兰本身带来安全保障。”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,欧洲已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制定了“具体方案”,未来会向乌克兰驻军数万,而美国则在指挥、情报和空中提供支援。
据美媒报道,目前,欧洲已起草向乌克兰部署1万余名士兵的详细计划。“志愿联盟”的一个组织将负责训练和支持乌克兰武装部队,另一个组织将提供安全保障,以防止“可能的俄罗斯入侵”,该计划是在数名美国将军的参与下制定的。
乌克兰停火是先决条件,但其坚持欧洲派兵才停火,欧洲则要求乌先停火再谈派兵,双方僵持让停火更难,因俄罗斯是坚决反对欧洲派兵的。且美国不派兵的情况下,欧洲派兵可能性小。即便未来停火,欧洲派兵目的(部署缓冲区还是其他)也尚不明确,目前也不过是炒作话题。
但这一计划,除了法国和英国明确表态派兵外,其余国家纷纷哑火。德国态度暧昧,称需等待安全保障框架更明确后再作决定;意大利表示不会派兵,只愿监督停火并在国外训练乌军,主打一个“不参与”;波兰直白宣称俄乌冲突结束后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士兵;保加利亚虽表示愿意参与黑海水域辅助性海上任务,但拒绝派遣地面部队。
为了支援乌克兰,马克龙在国内外场合多次提议“欧洲军”构想。此举引发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激烈反击,“你想去就自己去,戴上你的头盔,穿上你的防弹衣,扛起枪去乌克兰吧。”
萨尔维尼的激烈言辞,引发两国关系紧张。法国外交部随即召见意大利大使,斥责言论“不可接受”,认为其“违背两国互信氛围和双边关系发展,特别是在共同支持乌克兰方面”。
萨尔维尼是意大利激进右翼政治家,他一贯认为不招惹俄罗斯就不会有这场战争,且非常反感马克龙作秀,指望意大利积极派兵绝无可能。
马克龙政府面临诸多内部问题,贝鲁特政府刚倒台,他亟需外交努力或成就,迎合法国民众对大国地位的追求,以此稳定民心,这符合法国现实利益。
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欧洲各国对于乌克兰的态度在支援与克制间摇摆不定,主战派、主和派与中立派的分歧本质是地缘利益与历史关系的投射。
离俄越近的国家态度越激进,越远则越缓和。波罗的海三国、波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对俄又恨又怕,主张硬碰硬,且希望乌克兰不能输,否则自身也危矣。英国反俄激进,以此重返欧洲、提升存在感;挪威作为欧洲油气主要出口国,其能源对俄有替代效应,两国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均有利益考量。
主和派以匈牙利、斯洛伐克为代表,匈牙利作为欧盟内唯一拒绝军援乌克兰的国家,与俄存在紧密能源合作,担忧战争升级反噬本国工业;斯洛伐克则因汽车制造等产业深度嵌入欧洲供应链,担忧军事对抗加剧能源危机与通胀压力。
传统中立国如奥地利、爱尔兰坚守“不输武器”的宪法原则,其立场无关亲俄,而是对“中立传统”的恪守。奥地利自1955年《中立法案》以来始终避免卷入军事冲突,爱尔兰一直保持“不向冲突方输送武器”的原则。爱尔兰总理称:“我们支持自卫,但武器输送可能突破和平外交底线。”
若欧盟能以合理价格解决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能源替代问题,这些国家态度或会转变,但关键是谁出钱。既然自身利益不被关注,这些国家便选择自我维护,立场终由国家利益决定。
西欧国家更注重外交成本,包括军事冲突对军队、经济、能源、民生等方面的影响。同时,这些国家民众共识倾向于内部发展,而非对外示强,更追求安全保障与社会代价的平衡。
近期,俄罗斯无人机空袭了乌克兰南部港口敖德萨,“沙赫德”无人机接连命中目标阿塞拜疆国有石油公司SOCAR的储油库,油罐起火,泵站受损。8月18号,俄军再次对SOCAR设施实施攻击,连续两轮打击,让SOCAR的乌克兰油库几乎瘫痪。
作为反击,乌克兰仅在8月一个月内,就动用无人机精准打击了俄罗斯境内的17座炼油厂,摧毁俄罗斯24.2%的炼油产能,导致石油产品供应链中断。此外,乌方还针对俄罗斯大型输油和天然气管道、快速装油及天然气港口等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发动袭击。这种集中打击能源设施的战术,精准命中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,对其能源产业造成严重冲击。
能源,本是各国发展的源泉,如今却成为战场上的利器;谁能掌控能源,谁就能撬动战局。
在俄乌战争爆发前,欧洲45%的天然气、31%的石油和32%的煤炭依赖俄罗斯供应。俄乌战争爆发后,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的目标。过去三年间,欧盟斥资5000亿欧元启动了“REPowerEU”计划,迅速扩建光伏与储能系统,使可再生能源覆盖了约四分之一的家庭用电需求。
德国新启用的威廉港LNG终端,能在2025年年底供应近19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,未来两年可扩至46亿,为欧洲冬季供暖与援乌物流注入强心剂。到2027年年底,欧盟计划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,包括禁止签订新合同和终止现有合同。
法国在加速核电重启,夺回能源主权,德国为环保依然坚持“弃核”;西班牙、葡萄牙拼风电,却受制于电网互联互通。但是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能解决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,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直言:没有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,它们过不了冬。
新能源涵盖石油天然气替代能源(如光伏、潮汐、地热等)。但多数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,供应不稳,如风能成本高昂,价格远超民众和企业承受力,令欧洲焦急。然而,从美国、中东或北非进口相关能源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俄乌冲突持续三年,欧洲正在沦为美国地缘博弈的“夹心饼干”,既因安全考量,被美国主导的北约裹挟着,对俄进行制裁与援乌,又因能源依赖俄罗斯而深陷经济与安全两难困境,在冲突中进退维谷。
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明确指出:“美国不再主要聚焦欧洲安全”,呼吁欧洲承担起更多责任。美国政府决定逐步削减对俄罗斯边境东欧国家的安全援助项目。美国的退场,正逼迫欧洲面临战略孤立与责任填补的双重压力。
2025年,北约海牙峰会各成员国承诺到2035年将防务开支提高至GDP的5%。这对于经济本就因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而受到冲击的欧洲国家来说,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,欧洲安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
诸多欧洲国家清楚,军费增至GDP的5%不现实,但仍这么做,一是向美表态,愿更多承担欧洲安全成本,以留住美国,也是回应特朗普“在乌吃亏”的说法,积极表现,与美共压俄罗斯。
俄乌冲突的爆发,也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。欧盟坚定支持乌克兰,对俄实施18轮的经济制裁,2025年9月还宣布延长6个月。制裁在重创俄罗斯经济的同时,也给欧盟自身带来了负面效应。
目前,依赖俄能源和粮食的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高通胀,波兰通胀率达11.3%,捷克为9.8%。不仅如此,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导致欧洲工业成本上升,美国LNG价格比俄罗斯天然气高出30%至50%,使得欧洲工业用电价格飙升,仅2025年上半年,就有200余家欧洲高能耗企业迁至海外。对俄贸易中断也导致欧洲损失了约70万个就业岗位,其中德国汽车业裁员超10万人。
能源价格上涨使欧洲竞争力下滑,德国部分企业外迁,各国面临通胀压力,国债占比攀升,宏观经济形势不佳。经济虽未崩溃,但发展潜力已受重创,若再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,已经不可能。如今欧洲经济高度依赖美国,与昔日相比变化显著。
欧洲未来的走向,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冬季的能源账单里,或许藏在每一次外交谈判的博弈中,甚至取决于下一波俄罗斯大规模袭击后的反应力度。
法德即便倾尽国力支援乌克兰,也难改现状,其军力战力总和甚至不及乌。欧洲一体化已至瓶颈,突破之期遥遥无望。
欧洲如今只能付出成本,但却不能分享权力。在欧洲安全架构中,欧洲发言权有限,虽努力争取谈判席位,但决定权多不在欧洲手里头。不少人对欧洲前景悲观,认为其自主性渐失。不过,陷入危机的欧洲并非毫无希望,历史上欧洲一体化常因危机推动,往一体化方向发展仍是大趋势。